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近年推行友善耕作,不用化肥農藥生產越光米、香米等,消失在田野多時的「紅冠水雞」也重現蹤影,在水田邊築巢下蛋。農會表示,雖然稻米產量減少,但能達到生態復育功能,是一步邁向新農業的趨勢。
斗南鎮農會表示,目前與農民契作的越光米有350公頃,香米則有100公頃,其中友善耕作面積約10公頃,與一般慣行農法耕作的香米相較,每分地產量少約300至400台斤,損失由農會自行吸收。近年農會也趁勢推出「紅冠水雞香米」,去年更獲全台精饌米獎「台灣香米品系」第一名。
不過原本應是一段佳話卻傳出「鳥害」。斗南稻農說,紅冠水雞在水田邊築巢繁殖,讓人看了「喜出望外」,可也疑因紅冠水雞啄食稻穗,讓他們苦惱鳥害影響了產量,多次向相關單位求助,想辦法防鳥,至今未有合宜的方法。
環球科技大學觀光與生態旅遊系主任陳泰安說,台灣農業長年的慣行農法對田野生態鏈造成影響,不但蟲類、螺類逐漸消失,確實也影響紅冠水雞的棲息環境。但紅冠水雞是常見的鳥類,只要在有遮蔽、水、食物等健康的環境,就很容易出現。
陳泰安指出,紅冠水雞為肉食性動物,以田間的蟲類、螺類為主,根據該鳥類習性,並不會取食稻穀,研判不是造成稻田收成的主要原因。
陳泰安舉屏東老鷹紅豆為例,早期農業單位教農民用毒鳥防鳥害,屏東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十年前著手研究,找出黑鳶族群消失的原因,終於透過農法改善生態,推出友善環境的老鷹紅豆。
雲林農民該如何從中取得平衡,陳泰安說,「友善」是農業的指標,對大自然生態而言是好事,建議農民可參考老鷹紅豆的成功案例,持續朝「質量」發展,奠定農作市場價值,取得消費者信心。
August 03, 2020 at 05:04PM
https://ift.tt/3gmXTSQ
友善耕作有成卻苦惱紅冠水雞「鳥害」 學者這樣說 - UDN 聯合新聞網
https://ift.tt/2USXM9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