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帶禽流感、「鸚鵡熱」
其實,政府已經提醒市民避免接觸禽鳥,因為野生禽鳥的身體和糞便可能帶有潛在引致疾病的病原。甲型禽流感(包括H5N1和H7N9等高致命流感病毒)是大衆熟悉可以從野生禽鳥身上傳播的傳染病,其病情都比一般流感嚴重,而死亡率超過五成。
除了病毒如禽流感外,鳥類亦可以引致「鸚鵡熱」(Psittacosis)。鸚鵡和雀鳥身軀、分泌物和糞便有可能帶有「鸚鵡熱衣原體」(Chlamydia psittaci)的細菌,可經呼吸道、口腔及破損皮膚入侵人體。患者會有發高燒、發冷、頭痛、肌肉痛、嘔吐、咳嗽等徵狀,個別患者更可以引發肺炎、心肌炎和腦炎等嚴重情况。要準確診斷並不容易,有部分病人甚至沒有明顯接觸禽鳥紀錄,但服用一般抗生素,例如四環素類抗生素,是可以治癒的。
致命「隱球菌」 免疫系統弱高危
此外,鳥類糞便還可能帶有一種名為「隱球菌」(Cryptococcus)的可致命真菌(fungus),可以經呼吸通道進入人體,引致肺炎和腦膜炎。本身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士是感染隱球菌的高危族,包括愛滋病、接受器官或骨髓移植等病人。除了死亡率很高之外,隱球菌腦膜炎還有可能導致腦神經系統的長期後遺症,患者需要服用較長時間的抗真菌藥治療。
除了傳染病外,來自禽鳥身上(包括糞便、分泌和羽毛)的動物蛋白,可以引發肺部出現過敏免疫反應,而導致較為罕見的「飼鳥者肺炎」(bird fancier's lung)。它是一種過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急性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肌肉痛和氣喘等類似呼吸道感染的徵狀,而亞急性和慢性患者的病徵如咳嗽和氣喘則來得較為溫和但漸進,可導致肺部纖維化,使肺功能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
因此,雀鳥只適宜遠觀,近距離接觸和餵飼就應該盡量避免了。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August 24, 2020 at 03:48AM
https://ift.tt/3j47YFl
肺腑之言:亂餵野生雀鳥好心變「播毒」 - 20200824 - 副刊 - 明報新聞網
https://ift.tt/2USXM9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