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屬於亞南極群島,是大海鷗、白額鸌等重要海鳥族群的棲息地。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安原盛明和美國緬因大學共同領導的研究發現,海鳥5000年前便開始於福克蘭群島棲息,牠們的鳥糞滋養群島上沿岸草地的泥土,形成泥煤。
領導今次研究的緬因大學博士生Dulcinea Groff說,養分經海鳥由海洋的生態系統轉到陸地生態系統,滋養島上原本貧瘠的土地。研究又採集當地的泥煤岩芯,發現磷、鋅等生物元素濃度在約5000年前增加,草類植物花粉積聚爆發式上升,顯示島上海鳥族群形成的200年間,草地生長茂盛。安原盛明說,這段時期發生的事,與古氣候學記錄南大洋變冷的時間一致。
全球暖化下海鳥種群或崩潰
研究團隊認為,從5000年前東福克蘭群島仍未見海鳥的蹤影,可推論海鳥可能對較溫暖的海面溫度比較敏感,因為海水溫度會影響牠們的覓食機會。而隨着南大洋在今後幾十年間逐漸變暖,福克蘭群島的海鳥種群可能會經歷突變甚至崩潰。
November 02, 2020 at 08:26AM
https://ift.tt/35S8Ac9
研究:鳥糞改變島生態- 20201102 - 教育-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https://ift.tt/2USXM9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